不再让教学留遗憾②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2022-11-01 |发布者:信息部申育 |查看:217

首先是了解、熟悉学生现状。在刚开始支教的第一学期,我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才跟学生完全地建立起默契;现在,我把这个时间缩短到了一个月。本以为这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然而,我却发现如果想基本不遗漏地把握住教学的时机,只花1~2周才是最理想的。因为前两周主要是和学生共同建立课堂制度与日常教学常规,同时学习第一单元的内容,而通常第二单元就是本学期的第一部分重点。只有在这段时间里深刻地认识学生的现状、基础与习惯,准确地分辨出班里各个“层次”的学生,掌握他们的需求与需要,才能有效地展开之后的教学。事实是,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换了4、5种教学风格与方法,才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一年级的教学节奏和风格。这影响了第二单元《2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效果,更影响着整整一学期的与计算相关内容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我在正式开始上课前,首先进行了摸底测试与提问。结果是出人意料地好,连那些调皮的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然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才慢慢发现,实际上有近一半学生的数学基础是薄弱的,这些体现在学习过的内容上。学生或许可以靠记忆回答一部分,但对于背后的算理是不理解的,也就更无从举一反三地用在新课的学习中。也正是因为对学生的认知偏差,导致我在第二单元教学时发现,很多授课内容仿佛石沉大海。而在我的教学目标中,掌握算理是每个单元的最重要的。于是开始和学生“死磕”起来,死记硬背,也要让他们背下来。这让课堂显得死板又无效,我没法看到学生真正的进步,学生也无法从我这里得到足够的正向反馈。好在两年多的教学经验帮助了我。我想通了问题的关键,开始有意识地传授“机械”的方法,比如战略性放弃让学生理解“破十法”、“凑十法”(即使这是大纲要求的内容),教他们画小棒、数手指,这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四月初,正当我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而高兴时,我还不知道一年级的教学中,问题远远比其他阶段复杂、繁琐、隐晦。现在想来,当时我一心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为只要我教得生动又有逻辑,学生自然能跟着老师把知识都学会。这其实又在另一个层面忽略了学生,因为当时我没有自觉,课程效果不仅需要老师调整方法,也需要攻克学生听课问题。以前中高年级的教学经验,让我养成了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习惯,这在以往是奏效的。然而思维的定式并不适用于一年级,因为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能有时候跟老师的讲法没有关系,单纯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罢了。学期期中我才对此后知后觉。为什么有些知识讲了一遍又一遍,方法换了一种又一种,生动的、严谨的、学生主导的、老师主导的……各种课堂模式都试过了,学生却仍然学不会呢?为什么让一些人坐端正了听,站着听,到讲台上听,面对面地听,都没有效果?然后留学生补课,一对一地讲,却立马奏效了。原来有时候问题不在讲课的方法,而在于部分学生是真不知道怎么去“听课”!一年级的一部分学生真的是“演技高超”,他没有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而是养成了认真听课的“姿态”;他的学习,不是去学怎么分析、思考问题,而是学如何观察老师的脸色来判断对不对,怎样从周围同学的一点点反应来猜正确的答案是哪一个,怎么快速又隐秘地抄答案……对于高年级来讲,这种问题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学生毫不掩饰,老师也无能为力,但至少不会对课堂出现误判。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可能自己毫无自觉,也就不会表现出来,导致老师上课的感受与实际的效果相差甚远。如果我能更早地认知到学生的特点,发现问题的本质,或许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然而学期过半,再去纠正学生的习惯已然缺乏现实可能性,我只好采取更笨的办法了。既然补课一对一地讲有用,那就多补一补课吧。利用期末一个月的时间把最重点的加、减法补回来。

不再让教学留遗憾②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3.jpg

现在距离期末考试还有半个月,我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上课时主要面向大部分学生,讲解各种题型、答题思路与方法;补课时,主要给另一部分学生单独讲怎么画小棒、数手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要在上正课时,忽略一部分学生迷茫飘忽的眼神,忍受另一部分人不间断的小动作,不断提醒自己“如果想保证课堂效率,一定不要无止境地去关怀学得慢的同学”,这对于我的心态也是一种考验和磨练。最近我们接连考了6、7次单元复习卷,一年级的平均分在4、50分左右波动,相比学期初的20分,可以说是进步巨大了。但是我心中总是有一丝遗憾,我的学生们大部分都聪明又努力(虽然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学习态度消极),如果我们能更早地达成默契,如果我经验更加丰富一点,如果少了那些波折,一年级的知识又不难,提升到6、70分何尝不是一种可能呢?与以往相同,这学期我们依旧为学生们设置了各种有趣的课程,开展了很多丰富的活动,但是对于我来讲,这几个月起伏不定的教学经历,却是我支教期间体验最深刻的一次。除了上述在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在与学生相处、开展德育、带领学生完成日常班务校务等各个方面我都有了新的体会,可谓是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洗礼,这便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不再让教学留遗憾②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4.jpg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他们的生命力与活力,每天都像光一样时刻感染着我,给予了我成长的养分。希望我能充分吸收这学期得来的宝贵经验,更快地成长,在今后的时光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不再让教学留有遗憾。

不再让教学留遗憾②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5.jpg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成都绿之叶公益发展促进中心



申领教学物资(免费) 申领公益图书(免费) 参加驴行中国(调查) 申领村小药箱(免费) 申请小额资助(免费) 申请云服务器(免费)
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入CTA智能微信俱乐部

或添加微号 cta613 获最新支教助学信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8, 2023-9-26 21:35 , Processed in 0.114991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