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时机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课堂教学] 课堂讨论的时机
2022-11-08 |发布者:信息部洪立云 |查看:6583

      课堂的讨论,不是学生活动的标签,不是课堂模式的标志,更不是课堂效果的标准,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互助生成的形式,它的发生,需要一定的火候,需要适时、适当和适量。

      以感知为前提

      需要预习、经历、体验,要看过、做过并想过,哪些是会的,哪些是不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清楚的,这些是铺垫讨论的基础。

      以问题为方向

      要讨论的问题不是老师给出的问题,而是学生疑惑的问题,问题应来自学生,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真正讨论的动机和动力来自思维的瓶颈,问题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讨论效果和课堂方向。在听课时也发现,有的老师把学生随意说出的问题记下题号作为探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只具个别性,有些问题还是学生胡诌的,聪明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有些问题是学生连做都没做脱口而出的。

      讨论环节在课堂上是大动静,需要全组甚至全班一起动作,问题的质量需要甄别真伪,需要筛选是个别人的疑惑还是普遍的疑难,个别的疑难当普遍来解决,只会让多数人看热闹、当旁观者。问题的梳理需要课前收集、课上征集,不能有随意性,需要教师的真功夫,梳理问题的过程也是督促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

     以见识为依托

     讨论是生生互动的思维碰撞,以具有各自见解为前提,每个学生要“出示”自己的症结点,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会与不会都要有自己的观点,都会的问题是假问题,都不会的问题也是假问题,这两类问题引发的探究都是假讨论、假形式,是真热闹、假效果。

      讨论如同谈判,是一种各抒己见的辩解,应该是每个人都主动出击的状态,还不是一人讲众人听的形式,没有自我生成的胸中之“货”,一切讨论都是形式。

      以生成为效用

      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生成方法又生出问题,为老师的重要点拨做准备,是重点问题解决的前期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研讨,让学生互助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间思维与智慧共享,让问题明晰、拔高。讨论能解决问题的程度,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水平,提交给课堂的问题质量,影响课堂的深度、高度和效度。

    达成课堂讨论的真实有效,需要自主的灵动,需要思考的铺垫,需要问题的积攒,需要交流动机的积聚,火候到了,才是发生讨论的时候。



申领教学物资(免费) 申领公益图书(免费) 参加驴行中国(调查) 申领村小药箱(免费) 申请小额资助(免费) 申请云服务器(免费)
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入CTA智能微信俱乐部

或添加微号 cta613 获最新支教助学信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8, 2024-3-28 16:59 , Processed in 0.100380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