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支教报告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2022-11-13 |发布者:sky |查看:177955




民间支教报告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网

China Teaching-Assistance



2016年6月13日





第一章 民间支教起源      

第二章 民间支教现状        

  2.1民间支教分类        

  2.2现有的民间支教组织分析        

  2.3长期支教组织概况        

  2.4参与支教人群分布情况        

  2.5民间支教情况现状总结        

第三章 民间支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3.1乡村教师老龄化严重      

  3.2支教理念的转变      

  3.3留守儿童以及留校儿童的巨大挑战     

  3.4民间支教组织正规化        

  3.5民间支教组织发展趋势      




第一章 民间支教起源


    从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一口号便响彻高等学府。同时,从该年开始,国家每年都会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这也是国家官方开展的“支教”活动,而民间支教活动的起源则是另一番景象。

    部分学者认为,民间支教活动大部分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区,其中原因与社会发展及政府未能及时、均衡地采取政令措施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人口比例逐年增大(如表1-1所示),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6.22%,经过十五年城镇化发展,2015年,全国人口中超过半数为城市人口。但是,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并不意味西部地区乡村人口的减少,这是因为,沿海以及平原等经济发达地区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及经济基础,得以在城镇化进程中能够以“就近就地”的方式快速推进。而在西部山区,受限于经济基础及交通、地理环境等因素,“就近就地”的城镇化模式难以实施,乡村人口的城市化往往以搬迁为代价,从而导致了大量西部乡村人口选择留在山区。

表1-1 中国城市化人口比例变化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1.png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2001年与民间支教起源密切相关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撤点并校”的起源,其本意是:“整合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某些地方出现“一刀切”做法,即以人口密集程度或在校学生数量为依据,不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部分偏远山区或者在校学生数量少的教学点撤销。2000年到2014年,在“撤点并校”的执行过程中,我国小学数量的变化情况见图1-1所示。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2.png

图1-1 我国小学数量变化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4年期间,我国小学每年以2.52万所的速度在减少,截至2014年,我国被撤销的小学高达35.24万所,撤销率达到64%。从合并速度上看,2000年到2008年是我国小学撤销最快的几年,平均一年有近3.17万所小学被撤销,全国一天被撤销的小学就近100所,且被撤销掉的学校大部分为偏远山区小学。

    “撤点并校”之前,我国基本上每个村庄都配备一所村属小学(又称为“村小”),“撤点并校”之后,往往由五六个村小合并为一个学校;在经济发达或地势平坦地区,得益于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较发达的交通条件,“撤点并校”所带来上学成本的增加并不明显。但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区,一方面,村小教学点的撤销使得大部分适龄儿童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就读,由于山路崎岖,道路危险,上学耗时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等现象,同时出于安全考虑,部分家长对孩子从小离家上学带有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交通的落后使得合并后的大部分学校远离偏远乡村,难以做到当天往返,这就需要儿童住校,使上学成本增加,使部分家长排斥心理进一步加强,山区乡村适龄儿童辍学率也随之升高。

    对西部山区儿童来说,交通设施欠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滞后、部分地区未能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执行相关决定,是西部失学儿童数量高居不下的三个主要因素。在这期间,一部分有理想的中国青年在某些偶然的因素下进入到这些山区,看到当地儿童渴望知识的眼神时,他们怀着一颗单纯奉献的心,用双手推开尘封的校门,让朗朗读书声再次响彻大山。使这种教育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民间支教由此诞生。


第二章 民间支教现状

2.1民间支教分类

    民间支教组织众多并以多种形式存在,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来与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网合作的,采用网络方式进行宣传招募的民间支教组织,对在校大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等以学校为支撑的支教团体不予研究。跟据上述条件,支教活动分类如下:

    根据支教时间可分为:“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长期支教一般是指志愿者在支教学校持续支教一学期以上时间的支教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教学任务正常进行,科学系统和可持续性是长期支教的关键。

短期支教一般是指寒暑假等较短时间长度的支教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短期辅导或陪伴。该类支教活动争议较多,部分学者认为,短期支教从教学角度来看,作用甚小,但从留守儿童的辅导和陪伴来看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根据支教理念可分为:“让孩子能上学”,“让孩子上好学”。“让孩子能上学”的支教理念,主要的支教方式是召集失学儿童,派送支教老师,让辍学儿童有学上,能够学到基本的知识,以此类理念为准的支教方式主要是重启已经关闭的学校,让因远离学校而辍学的儿童重新回到课堂。但由于此类学校大部分并未得到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因此在学生升学、转学等诸多方面会有影响,这种学校的开办,就要求支教组织与当地教育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保证支教学校的儿童能顺利升学,继续学业。

    “让孩子上好学”的支教理念,主要在现有的公立学校实施。主要的体现方式是是招募优秀大学毕业生及青年人才,将其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让该地区儿童接触到好的师资力量,并且能接触到城市小学的教育模式,比如学习英语,美术,音乐等教学课程,实现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根据支教承担任务可分为:“主力支教”和“补充支教”。“主力支教”主要是指由支教老师承担学校的大部分教学任务。“补充支教”主要指补充该学校师资力量的欠缺或不足。西部山区村小师资力量的不足具有普遍性,从科目上来说主要是缺乏音乐、美术等老师,从力量上来说,有的老师工作任务重,再加上学校老师老年化的发展趋势,已不能承担一个人教多个科目,或多个班级的重任。同时,在山区,很多年轻人已不愿回到山村教书育人,这样就进一步导致了师资力量的欠缺和不足。

    总体说来,支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支教组织以及志愿者基本都是按以上的分类在进行支教活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缓解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而努力奋斗。

2.2 现有的民间支教组织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本文研究的以支教为主要业务方向的民间公益组织大约为50家,这些组织的成立时间主要集中在2006年至2013年,具体如表2-1所示。


表2-1 成立时间分布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3.png


    通过对现有的支教组织进行统计,现存的民间支教组织成立时间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以后逐年递增,2010年成立的支教组织最多,达到了现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支教组织成立的主旨也并不完全相同,表2-2列出了现有支教组织的发起主旨与长短期支教组织分布情况。

表2-2 支教类型以及发起主旨情况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4.png


    最初的支教基本都是从短期支教开始,然后逐步转变为长期支教,通过对表2-2的分析可知,现有大部分支教组织既开展长期支教活动又开展短期支教活动,但总体以开展长期支教活动的组织居多,其数量超过半数。而纯粹以“上好学”为发起主旨的仅有两家,大部分是以“能上学”为发起主旨。这些支教组织的主要活动区域分布如表2-3所示。

表2-3 支教组织服务区域分布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5.png


    从表2-3可以看出大部分支教组织主要在西部开展支教活动,这些省份包括贵州、四川、云南、甘肃、湖南、广西等,其中在贵州和四川开展的支教组织数量最多,其总量达86%。通过调研发现,在四川的支教组织大部分集中在大凉山地区,而在贵州的支教组织大部分集中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等地区。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现存的支教组织中,高达56%的团体未经过民政部门注册备案,其他已注册备案的支教组织中,其注册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经统计,我国现存支教组织注册类型及数量如表2-4所示。

表2-4 民间支教组织现注册情况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6.png


    通过表2-4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民间开展支教活动的热情较高,所成立的支教团体众多,但大部分团体还未正式注册。而注册的机构中,以民办非企业的方式开展活动的组织约占已注册团体总数的40%,以协会或基金会的方式进行注册开展活动的组织约占已注册团体总数的45%,还有少部分以靠挂或工商注册的方式开展工作。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现有的民间支教组织超过半数未注册,注册的机构多以民办非企业为主,协会和基金会以及靠挂等方式为辅的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

2.3长期支教组织概况

    长期支教组织作为民间支教组织的主力军,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相关长期支教组织分析如图2-1及图2-2所示: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7.png

图2-1  长期支教组织状态情况图        图2-2 支教组织服务学校类型情况


    民间长期支教组织服务学校大约为310所,每学期招募700名左右的支教老师。从图2-1可知,长期支教组织团队成员主要以兼职和全职两种形式存在,超过半数的支教组织将开展支教活动作为全职工作,这种格局使得长期支教组织开展活动的宗旨、质量得以延续,也为长期支教组织成为我国民间支教主力军奠定了基础。在服务对象上,通过图2-2可以看出,长期支教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以村小为主,占总体服务数量的67.3%,其次是网校和镇小,占比例为28.4%,教学点所占比例较低,为4.3%。

2.4参与支教人群分布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上万人报名参加民间支教活动,报名志愿者所参加支教活动的类型、报名人数与实际成行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统计数据如图2-3及表2-5所示: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8.png


图2-3 参加短期支教与长期支教人数比例


表2-5 报名人数和成行人数比例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9.png


    在志愿者所报名参加的支教活动类型中,高达75.8%的志愿者选择进行短期支教(见图2-3、表2-5),这是由于短期支教往往以一两个月或半学年以内为周期,服务时间较短,对经济能力要求相应较低,且参与门槛不高,因此报名的人较多。但是由于报名人数众多,竞争也较为激烈,入选比例大约为8:1,其报名人数与成行人数之间的比例为7.7:1。相对于短期支教,长期支教往往以半学年以上为支教周期,服务时间相对较长,虽然目前部分支教组织会向支教志愿者提供少量支教补贴,但长期支教活动仍然对志愿者的经济能力有一定要求。此外受服务时间长、教学环境较为艰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长期支教活动报名人数比较少,相对短期支教竞争较小,入选比例大约为5:1,其报名人数与成行人数之间比例为4.5:1。

    在实际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中,其年龄、学历、男女比例也具有一定特征,图2-4至图2-6对近五年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特征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10.png

    图 2-4参加支教活动年龄分布                 图2-5参加支教活动学历分布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11.png

图2-6 参加支教活动男女比例

    从图2-4可知,目前,我国支教活跃群体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29岁的青年群体之间,从志愿者年龄段分布上看,随着年龄增加,受家庭、工作、社会生活等方面影响,人们参与支教活动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从图2-5可知,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志愿者主体,占总人数的55.29%,已经取得学位并参与支教活动的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44.71%。在参与支教活动的人员中,又以女性居多,占总人数的77.6%。

2.5民间支教情况现状总结

    总体说来,民间支教事业经过十年的努力,在逐步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特性,在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地区现状的道路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支教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分类。按支教时间分,可分为长期支教和短期支教;按支教理念分,可分为“让孩子能上学”和“让孩子上好学”两种支教理念;从支教承担任务来分,可分为“主力支教”和“补充支教”。

    每年有大量的志愿者报名参加支教活动,其中短期支教报名人数较多,录取竞争相对激烈。报名长期支教人数较少,但需求量大,录取竞争力度相对短期支教偏弱。参加支教活动的人群主要是18-29岁的青年人,以大专及其以上文凭为主,同时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高达2:8。

    现有的民间长期支教组织服务学校约为310所,每学期提供支教老师约七百人,其主要是在山区村小开展活动。

    现有的民间支教组织超过半数未注册,注册的机构多以民办非企业为主;支教组织全职化程度不高,以短期支教为主的组织基本都是兼职状态,而以长期支教为主的支教机构全职化程度同样并不高,仅接近60%。


第三章 民间支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3.1 乡村教师老龄化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有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5.5%;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同时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全国乡村学校50岁以上教师占比22.75%,“老龄化”问题在乡村学校尤为突出。此外西部山区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年轻教师对进山教学排斥心理严重,因此,实际上西部山区50岁以上高龄教师比例远远大于22.75%的全国平均水平,其比例超过30%。

    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影响着中国各行各业,支教也不例外。山区小学教师老龄化的加剧,高龄教师教学精力不足,业务水平下降,同时西部山区受地域影响,基础设施薄弱,亟需补充教师,这势必导致山区学校对“补充支教”需求的上升。

3.2 支教理念的转变

    早在1999年,我国便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文件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核心,至今已开展近17年。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并从城市走进了西部山区。

    一方面,中国教育长期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应试教育,重点在对升学成绩的关注,因而大部分山区教师对音乐、美术、科学等科目并不擅长。同时因地处山区,青年教师不愿进入山区学校任教,导致西部山区严重缺乏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任课教师。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山区老师以及学生不仅只对语文数学等以升学考核为目标的科目有学习兴趣及需求,同时也对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科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渴望。

    主力支教活动需求地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由支教组织承担学校主要教学任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国家的精准扶贫项目的推进,国家对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进行搬迁扶贫工作尝试,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特别贫困人口将逐渐减少,而在该类地区由民间组织开办的小学将会随着适学儿童的减少而逐步消失,这使由支教组织担任学校主要教学任务的主力支教活动逐步减少。

    综上所述,在乡村教师老龄化加重、素质教育旺盛需求、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降低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支教的趋势会由“主力支教”逐步向“补充支教”发展。同时这三方面因素也正在促使支教理念由“让孩子能上学”逐步转向“让孩子上好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这两种理念将在一定时间内并存发展,在素质教育日渐被西部山区人民所重视的情况下,最终会逐步转向“让孩子上好学”的支教理念。

3.3 留守儿童以及留校儿童的巨大挑战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14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可知,我国目前有54.67万行政村,而2014年我国小学数量为21万所,随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撤点并校的推进,这一数量将进一步随时间递减。

    撤点并校,往往会导致七八个村子同时共享一个小学的局面,而我国西部部分乡村由于地理原因,儿童需步行十多公里才能达到合并后学校,难以实现当天往返家庭与学校之间。因此住校成为大部分儿童的唯一选择,这就引发了留守儿童中的留校儿童问题。

    民间支教组织主要以小学为服务对象,部分支教组织以初中教育为服务对象,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得出我国适学留守儿童(3-14岁)分布数据如表3-1所示。

表3-1 中国适学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12.png

   通过表3-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大约有4118万的适学留守儿童。 其中3-6岁幼儿适学儿童占据1533万,7-11岁小学适学儿童占据1590万,12-14岁中学适学儿童占据995万。近几年,支教组织服务地区主要分布着大量的适学留守儿童。具体分布如表3-2所示。

表3-2 民间支教组织主要服务区域留守儿童数量

民间支教报告 -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 - 13.png

    通过表3-2可以看出,民间支教组织服务区域留守儿童数量达到了1910万,几乎占到了中国所有的适学留守儿童一半。而根据对西部留守儿童调研发现,其中住宿生高达50%以上,初步预估西部留校儿童数量保持在900万以上。

    而留校儿童不但具备留守儿童的的问题,同时还有很多比留守儿童更为严重的问题,集中体现为: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

      4.发育缺乏关怀,身体发育不良。

      5.缺乏安全保护,对幼童违法犯罪事件逐步增加。

      6.缺乏正确价值观引导,价值观取向得不到正常引导。

    目前中国民间支教组织服务的山区儿童不足六十万。并且和山区老师一样,对孩子主要是在教学上的关心,而很少对儿童的身心发育、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进行关怀和引导。支教不应该仅仅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应该是对山区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支持与帮助。

    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以及留校儿童是国家的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支教组织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支教的一个大发展趋势,是将由单独的教学工作支援,逐步朝教学、生理心理辅导两个方向并存的泛支教方向发展。

3.4 民间支教组织正规化

    民间支教活动最初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整个行业发展仅仅十年,较为年轻,由于支教活动开展门槛低,组织众多,因此现今并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成熟的行业。

    此外,由于相关部门原因,注册门槛高,导致大部分支教组织难以取得合法的身份,这也限制了支教事业的发展。同时受身份和资金限制,大部分支教组织架构简单,薪酬低,事务杂,任务重,风险大。因此从业人员少,并很难留住人才,这形成了大部分支教组织的一个共性,即整个组织的运作重担往往压在创始人的肩上。

    2014年国家逐步开放了公益组织注册,2016年《慈善法草案》公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公益的前进道路将日益明确,公益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将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但这也要求支教组织将由“未注册”机构逐步转向合法注册的正规机构,接受政府的扶持与监管。同时,要求支教组织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与当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互信机制。

3.5民间支教组织发展趋势

    1.随着乡村教师老龄化现象逐步加重,居住在山上的特别贫困人口减少,素质教育深入山区,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使支教由“主力支教”逐步走向“补充支教”。同时使支教主流思维由“让孩子能上学”必然逐步转向“让孩子上好学”。这两种理念将在一定时间内并存发展,但支教组织最终会转向让孩子“上好学”的支教理念。

    2.随着留校儿童以及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支教将由单独的教学工作支援,逐步朝教学、生理心理辅导两个方向并存的泛支教方向发展。

    3.在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的带动下,民间支教组织将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民间支教公益组织由“未注册”机构朝合法注册的正规机构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4.随着乡村老师老龄化情况加剧,西部山区学校素质教育需求旺盛,西部地区庞大的留守儿童以及留校儿童的问题体现日益严峻,这三大挑战将促使现有的民间支教组织进行改善,由业余公益机构朝专业化的公益机构发展。只有变挑战为发展机遇,才能使支教事业健康、蓬勃、持续发展,让其为改善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发挥重大作用。



点击下载全文:民间支教报告

民间支教报告.pdf

533.74 KB, 下载次数: 12089


申领教学物资(免费) 申领公益图书(免费) 参加驴行中国(调查) 申领村小药箱(免费) 申请小额资助(免费) 申请云服务器(免费)
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入CTA智能微信俱乐部

或添加微号 cta613 获最新支教助学信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8, 2024-3-19 17:56 , Processed in 0.102106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顶部